长三角五年间 | 太湖人的“蓝藻心结”如释重负-环球今日报
谈起蓝藻,无锡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去年印发了新一轮《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》,提及江苏省在梅梁湖、竺山湖、贡湖等湖湾区实施141平方公里、约4200万立方米大规模生态清淤工程。上述湖区大部均属于无锡管辖范围。同期,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,各项水质指标均创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,无锡的太湖北部湖区是全太湖5个湖区中唯一总磷、总氮浓度同比双降的湖区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记者随“长三角主流媒体记者看无锡”采访团,将目光对准“无锡的水”, 深入了解无锡治太骨干水利工程建设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成效。
根除氮、磷,太湖清淤进入第二轮
太湖区域受到东南季风气侯影响。不要说怪天气,东南风确实会把蓝藻吹到太湖的西北部。在太湖西北部,无锡所辖的梅梁湖、竺山湖、贡湖皆为内凹的湖湾。蓝藻一入湖湾,就出不来,堆积吸附在近岸湖面。蓝藻的死亡过程会大量消耗水中溶氧,其分解出的物质经过发酵,便产生了臭味。
作为太湖治理最关键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之一,2007年到2020年这13年间,无锡先后完成了太湖生态清淤第一轮一期、二期工程和第二轮一期工程,共清淤2300万立方米,占同时期环太湖周边城市清淤总量的70%。从去年起,太湖二轮二期生态清淤全面铺开。此轮清淤,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1800万立方米清淤任务。
太湖底泥中的氮、磷是主要内在污染源。清除湖底表层底泥,可使湖泊内源污染大幅减少,抑制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对水环境的影响。实施清淤工程是太湖减负的重要环节。
在太湖生态清淤(二轮二期)无锡市区工程现场,淤泥固化设备的运行发出阵阵巨响。首先,黑黝黝的泥浆从池底不断抽出。然后,经过二层的压力设备,将淤泥中的水尽数挤出。此时的淤泥被压成豆腐干状,有节奏地落入下方的堆积区。接着,对淤泥中滤出的水进行去氮、去磷处理,处理过的尾水,经净化达标后流入内河。
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表示,和以往进行的清淤工程相比,此轮工程不仅体量浩大,清淤过程和淤泥处理也都有了变化。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下属的江苏东方生态清淤工程有限公司,是参与多轮生态清淤的主要工程单位。公司主要负责人、高级工程师倪守高介绍,一开始,是将淤泥经高压机械脱水固化,再烧制成砖用于建筑行业。考虑到烧砖会产生碳排放,并且为了简化工艺,现在研发出用淤泥制成免烧陶砾。陶砾外形光滑如球状,内里遍布蜂窝状到小孔,相比石子等材料分量更轻,而且隔音隔热效果更好,在建筑行业有更广泛的应用。
退捕渔民加入了蓝藻打捞队
无锡地处太湖西北部,拥有太湖水面面积594平方公里,占全湖总面积的25%;拥有太湖环湖岸线160公里,占全湖总岸线的1/3。
对蓝藻防控来说,守护岸线是必须完成的任务。无锡市新吴区大溪港湿地公园,曾经是一个临湖而建的渔村,现在成为一个集生态保育、环保科普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园。新吴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沈高明表示,2007年太湖水危机后,新吴区投入近千万元开展大溪港河道整治工程,通过对大溪港流域水系系统地沟通、清淤、调水、水景观整治。大溪港南段的水质一直稳定在Ⅲ类水体标准,个别月份,水体甚至到达了Ⅱ类标准。
为了更好地修复与保护沿太湖生态,沿太湖500米范围内,全面开展退耕、退渔、退居,建设生态防护林和生态绿地。原来大溪港的渔民退捕上岸后,组成了一支蓝藻专业打捞队伍,从太湖捕捞者变成了环境的守护者。打捞出来的蓝藻进入新吴区藻水分离中心,这一中心日处理能力达到5000吨,能把蓝藻从水中分离出来。
目前,无锡全市共组建蓝藻打捞队伍76支,落实常态打捞人员961人、应急打捞人员662人。共设立固定打捞点83个,配备吸藻船、蓝藻运输船、控藻船、水草打捞船合计近300艘。为了处理打捞物,全市共设置各类型藻水分离站12座,配备岸基移动分离设施2套、移动分离车5辆,岸基藻水分离总能力达到每日6.1万吨。还投入移动分离设施,共有水上移动分离船8艘,打捞分离船2艘,蓝藻磁捕船1艘。水上分离总能力可达每天0.77万吨。
此外,在贡湖、梅梁湖、竺山湖等水域共设置111.6公里离岸围隔。通过物理隔离装置,防止蓝藻进入湖湾,避免其在封闭水域集中死亡衰败。
如今,大溪港湿地公园成为了市民遛娃、观鸟的好去处。观鸟爱好者多次在大溪港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尾鹈鹕、东方白鹳的身影。
内河毛细血管中的水下森林
无锡宜兴位于太湖西北,宜兴市“三氿”水系是西太湖重要的水源补充。近年来,宜兴市开始实施“三氿”水生态修复项目,通过在东氿和西氿共2000亩面积水域开展水质调节、建立屏障系统、水生动物调控、沉水植被群落恢复等工作,恢复东氿和西氿自我循环、自我平衡的水体环境。
“三氿”修复,以水下森林而闻名。通过打造出良好的沉水植物群落,一方面使其吸附水体悬浮颗粒、吸收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以降低“营养负担”,对氨氮等物质的去除率可达80%;另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,增加水体含氧量,降解水体有机污染物,为庞大的浮游动物群体提供栖息地,形成生物循环共存的健康水体环境。
宜兴市公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:“在我们施工前,东西两氿近岸水体的透明度是20厘米,现在已提高至1米左右。”通过对东西两氿源头水体的改善,还能充分发挥源头水体的“心脏”功能,通过河网扩张到城市水体的各个部位,从而改善城市整体水环境风貌。
为了保证太湖水环境的健康,无锡重视内河毛细血管水质。宜兴市新街街道潼渚村地处钟张运河和宜广公路中段,铜官山、鹏山、离墨山三面环抱,潼渚河穿境而过。在村里,周边100户农户的生活污水、雨水通过管网收集,采用A2O+MBBR处理工艺,耦合复合型潜流湿地,利用生长在生物填料上的高效微生物充分吸附、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。水经过处理达到四类标准后排放到生态湿地,经过小湿地“过滤”后便达到三类水标准,排放到附近河道,最终由河道内的水下森林系统净化水质,河道水质常年保持二类水类水排放入河道。
此外,潼渚村实现农村垃圾分类,采用二次四分法,从源头分为干垃圾与湿垃圾。保洁员将干垃圾再分为可回收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。对湿垃圾配置专用设备就地进行处置,变废为宝形成有机肥料,用于农田和植物施肥,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