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牛娃的“春天”-焦点资讯
(资料图)
“哈喽,家人们好!牛已经喂好了,我去准备下明天的草料。”4月7日,记者来到陇县天成镇八龙潭村时,王彦林正像往常一样在自家牛棚里录制短视频,并通过社交软件将自己养牛总结的经验,向全国网友进行分享。
偌大的牛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,一头头膘肥体重的牛儿不时发出“哞哞”叫声。“我们每头牛都有小名,这头特别调皮,叫柳猴,这头毛色雪白,叫大白,这头身体壮实,叫大壮。”录制完视频后,王彦林又在牛棚转了一圈,边走边给记者介绍着每头牛的小名和习性。
“我在家里排行老二,再加上放牛的时候我爱唱歌,因此村里人都管我叫王二小。”王彦林说,乡亲们起的这个外号他觉得非常好,甚至用“王二小”做了自己在新媒体直播平台的账号名称。
王彦林原本是一名长途货车司机,每月拿到的薪酬也比较可观。2018年12月,在外闯荡6年后的他再次回到家乡。令他没想到的是,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,不仅通上了水泥路、装上了路灯,而且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,老房子也进行了改造提升。虽然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,但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却是越来越少。
就这样,漂泊数年后的王彦林萌生了回乡的念头。
“我刚回来养牛时,父母和村上的大多数人其实都很不理解,他们觉得养牛没啥出息,不如在大城市打工挣的钱多。”王彦林说,但在他看来,乡村就是家的港湾,将外面所学知识带回家乡,是义务,是责任,更是村子蓬勃发展的未来。
“以前老人养牛只是为了养家糊口,靠着老办法养几头就卖几头。”养牛时,王彦林的想法也跟老一辈不同,他流转了一些闲置土地,用种养结合的模式,形成规模化养殖。
如今,王彦林创办了“王家大院家庭农场”,从开始的几头牛发展到了近百头。他不仅从事肉牛养殖,还有中蜂养殖和农作物种植经营,并在2021年3月被陇县评为县级脱贫致富标兵。
谈起今后的打算,王彦林说:“现在政策扶持力度非常大,作为一名年轻党员,在发展好已有产业的同时,我要继续引进好品种,采取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新模式拓宽市场,把村里的牛产业做大做强,让群众都过上‘牛日子’。”(记者 王东宇)
标签: